王其和,男,1976年生,山东青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为伟德国际victor1946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教授委员会委员,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智库中心特聘专家,汉语国际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十佳教师、教学名师。学术兼职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语言学会理事,烟台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文献学及汉语国际教育。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目前主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整理古籍10余部,主编学术论文集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
1.训诂学被称为 “冷门绝学”,如何看待训诂学的学科特点和作用?
训诂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因为从《尔雅》产生开始,训诂学就诞生了;说其年轻,因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与时俱进,体现了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训诂起源于语言之变,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先生曾将“训诂”精辟地总结为“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训诂学的任务是解释语言,其核心是词义和句意。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主要研究训诂的产生、发展、内容、术语、体式、原则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著名训诂学家殷孟伦先生在《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科学地论述了训诂学的学科特点和任务,他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同时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其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性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源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殷先生的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对训诂学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入考辨词义,正确理解、阐释、保存古代文献,指导中学语文教学,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资料,促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
2.请结合您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谈谈从事训诂研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就我个人的研究体会而言,从事训诂学的研究,首先要熟悉古代文献,只有大量阅读古代文献注疏,才能形成良好的古汉语语感,才能够发现古书古注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其次,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需要不断吸收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第三,要贯通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尤其是古音学)、语法学以及古书文例。虽然训诂学是传统小学分支之一,但必须贯通相关学科,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第四,除了传世文献,训诂工作者还需要关注出土文献、域外汉文文献、现代口语方言等语料,在训诂过程中进行相互印证。
3.您有关训诂学的代表性论文、著作有哪些?主要观点、主要贡献是什么?
我的第一部训诂学方面的学术专著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俞樾训诂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全书30万字。这是国内首部对晚清训诂学家俞樾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采用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理论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以俞樾的代表著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和《古书疑义举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俞樾在校勘、训诂、雅学等方面的成就和思想,并对俞氏校勘训诂中的失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本书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我的第二部学术著作是于2016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雅学史》,全书28.5万字。本书首次采用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清代雅学进行全面总结研究,分为《尔雅》著作、《小尔雅》著作、《广雅》著作以及仿雅著作四类,系统梳理了清代雅学发展的脉络,展现了清代雅学研究的整体面貌,并对七十余部雅学著作从作者、版本、内容、特色、价值与不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证。这是首部断代雅学史的著作,本书也荣获了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一些古籍整理的工作,点校出版了十余种古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尔雅义疏》(由我和吴师庆峰先生、张金霞教授共同整理),这是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之一,也是首次对郝懿行《尔雅义疏》进行点校整理。该书以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为底本,以咸丰六年刻本、《皇清经解》本等为参校本重新整理,精核精校,纠正诸本之误,是目前《尔雅义疏》整理的最新成果,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后被中华书局纳入“中华国学文库”重印再版,荣获了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另外,在由汪少华先生和王华宝先生担任主编的《俞樾全集》项目中,我负责点校整理《群经平议》,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4.在你从事训诂学研究的道路上,对你影响最大的学者是哪几位?对你影响最大的著作有哪些?
在二十多年的求学和学术研究道路上,我很幸运遇到了许多人品高尚、治学严谨的良师。他们教导我为人处世,指导我读书治学,指引我人生方向,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些良师之中,我的硕士生导师吴庆峰先生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吴先生师从著名语言学家殷孟伦(石臞)先生,深谙章黄之学,几十年来孜孜矻矻,潜心学术,在训诂学和古籍整理方面均成果丰硕,卓有建树。我从本科时就听吴先生的“古代汉语”、“古注选读”以及“训诂学”等课程,后来我又保送攻读本校汉语言文字学的硕士研究生,从此跟随吴先生开始了训诂学研究的道路。硕士毕业后,我考取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训诂学家滕志贤先生。滕先生师从著名训诂学家洪诚先生,在《诗经》训诂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滕先生指导我选取以晚清训诂学家俞樾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这为我后来从事训诂学研究打下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同时在博士阶段也完成了我的学术训练。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滕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俞樾校勘训诂研究》顺利完成了,共计20余万字。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各位评委专家对我的论文给予了一致好评(答辩主席是黄征先生,委员有董志翘先生、李开先生、汪维辉先生、高小方先生等),答辩结果一致同意为“优秀”。在博士学习阶段,我还有幸聆听了鲁国尧先生、柳士镇先生、汪维辉先生等以及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先生、马景仑先生等诸多先生的课。诸位先生在音韵学、语法学、汉语词汇史、训诂学等方面自成一家,享誉学界,每位先生的课都精彩纷呈,让我受益终生。2009年,我申请到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著名语言学家董志翘先生。董先生学术视野开阔,熟稔古代文献,分析问题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他知道我对清代训诂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建议我进一步做清代雅学方面的研究,因为清代学者十分重视《尔雅》,认为“儒者治经,宜自《尔雅》始”,自《尔雅》面世以来,清代的雅学著作最为丰富,但断代研究成果却不多见。为研究这个课题,我对清代上百部雅学著作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读,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学术视野和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董先生的具体指导下,博士后出站报告《清代雅学研究》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优秀。在此基础上,我又申请了教育部和山东省社科项目,继续深入研究,最终撰成《清代雅学史》这本小书。
在我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诸位先生都十分重视读书的问题,认为训诂就是读书,多次提到如何读书,强调读书不要“杀书头”(黄侃先生语),要重视语言学、训诂学的根柢之书。对我个人影响比较大的著作很多,单纯从训诂学方面讲,比如《尔雅》《说文》《方言》《释名》《广韵》《说文段注》《尔雅义疏》等,这些都是研治训诂学的必读书目。还有如王念孙《读书杂志》和《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洪诚《训诂学》、郭在贻《训诂学》,等等。这些都是训诂学的经典名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我们如何解决古书训诂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准确地考释词义,值得认真深入研读,且常读常新。当然,诸如《诗经》《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先秦两汉的文献也是需要经常阅读的。
5.您在求学、治学的道路上有过那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你是如何面对成功与挫折的?
我是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说老实话,我个人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主要就是根据老师们的指导认真读书,撰写论文。我的几位导师治学都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笔耕不辍,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治学方法和经验,比如读书要细、要用心,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论文选题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等等,这些对我来说都大有裨益。我在读书过程中也曾遇到很多困惑和挫折,比如在硕士论文选题时就曾遇到很大的困难,一连选了好几个题目都被否掉了,自己也很受打击。吴庆峰先生鼓励我要多看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后来我最终选定了以《史记》中的“同义连用”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硕士论文《〈史记〉》同义连用研究》顺利完成并被评为校优秀论文(其主要内容后刊于《语言科学》2003年第4期)。我在做博士学位论文也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滕先生强调除了要系统总结俞樾的训诂学成就,还要重点分析俞氏训诂的失误和不足,要对俞樾进行客观地、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要一味拔高。我当时压力很大,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当时还没有整理本,内容庞杂,阅读梳理起来难度很大,很多研究资料需要到图书馆复印甚至手抄;二是俞樾涉猎广博,群经、诸子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引用文献例证丰富,对每一条目的分析都要查阅大量资料,工作量远比想象的大得多;三是俞氏毕竟是晚清训诂大家,要从其著作中判断失误并加以驳正,确非易事,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感到俞樾所论非是,但想彻底加以反驳又不知从何下笔。后来滕先生多次鼓励我,让我不要一次性全部梳理分析完,而是以札记的形式进行整理,先形成小论文,积少成多,最后再汇集起来。对我的每一条札记,先生都认真修改推敲,帮我指出问题,补充例证,力求持之有据,信而有征。在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的博士论文也得以顺利完成。我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博士后出站报告都被评为了优秀,这离不开导师们的具体悉心指导和鼓励。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选题、如何选择语料和例句、如何进行修改打磨。先生曾说:“好的论文都是改出来的。”确实如此。我的第一篇学术习作是《〈庄农日用杂字〉方言语词汇释》,就是在吴庆峰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先生对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例句都反复推敲修改,几易其稿,才最终得以发表(《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3期),这也给我增添了许多信心。我的博士论文初稿以及电子稿,密密麻麻都是滕先生的修改批注,到现在我还保留着。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瓶颈时,会时时翻看,它不断给我提醒和鼓励,也是我继续从事训诂学研究的动力。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从事训诂研究工作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需要有坚定的毅力和恒心,更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经过时间的沉淀,就一定会做出一番成绩的。
6.您是如何处理好科研、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的?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现在高校的考核、职称等各项任务指标给业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带来很大压力,有时也会产生焦虑。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并不是截然矛盾或者冲突的,需要有良好的科研计划和生活作息规律。作为一名学者,每天的读书、写作是必须的,不然心里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但不能把科研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目前虽然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还承担行政管理工作,但每周至少有一两次活动锻炼的时间,能够劳逸结合。每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至少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我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散步和打乒乓球),也许在活动锻炼中就会给你带来科研的灵感。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近几年经常会看到一些高校优秀青年学者因突发疾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倍感惋惜,这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我不提倡熬夜,除非有不得已要完成的项目。我一般晚上12点之前要休息,第二天能保持好的精力和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时便工作,生活时便生活,只有当你自己不将它们视为冲突对立的两方,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才能从中获益。
7.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们怎样继承传统训诂学的优良学风,又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大量古代文献都已经建立了电子数据库,使用十分便利,我们现在很容易就可以通过网络和数据库检索到所需要的语料和例证,这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提高了统计研究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相关数据库及电子文献资料,也要加强相关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但电子数据库仅是一个工具,电脑并不能代替人脑,句读、词义、语料真伪等,还需要我们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训诂学的优良作风,重视古代文献的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小学功底,坚持朴学作风,绝不能投机取巧。对利用数据库检索得来的语料,一定要核对原书(有些电子语料校勘不精),进行具体的甄别、判断和研究。现在有一些论著,特别是硕士、博士论文,很多例证存在问题,主要就是因为仅仅是通过数据库检索而没有认真地分析鉴别或者核对原书,从而导致例证时代错误或者句意、词义理解有误,也就影响了相关结论的准确性。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我们在训诂工作中,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个人学术素养、治学经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借鉴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这应该也是训诂学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J3R98G0K3xuzhh8usrFog